更多我們:

J·K·羅琳:曾經,我是自己見過最失敗的人

 

J·K·羅琳:曾經,我是自己見過最失敗的人

《哈利波特》作家J·K·羅琳(J·K·Rowling)曾經確診憂鬱症,90年代初期,她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由葡萄牙搬回英國蘇格蘭。

在葡萄牙的3年時光,她走過短暫而不幸福的婚姻。回到英國後,有好幾年她都努力掙錢,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。

她曾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詞說:「我沒工作,還是個單親媽媽,除了還有屋子棲身之外,幾乎是現代英國最窮的人。」

那段時間,她格外憂鬱,自覺是「自己見過最失敗的人」,甚至想過自殺。幸運的是,她懂得求助,並讓寫作成為情緒抒發的海口。接著,她終於把在葡萄牙動筆創作的《哈利波特》又翻了出來,繼續書寫。

J·K·羅琳創作《哈利波特》頭兩本作品時,還在領社會福利補助。而在《哈利波特》系列第3集《哈利波特:阿茲卡班的逃犯》中,催狂魔(dementor)正是J·K·羅琳憂鬱心魔的投射。

如今,全世界都認識了《哈利波特》,卻不一定清楚J·K·羅琳打敗心魔的故事,而後者或許更加啟發人心。

 

人生低谷是接住你的墊子,但不代表這輩子就這樣了

當一個人從心理上把自己困在谷底,某種程度上象徵他再也看不到契機。當一個人被挫折擊垮,即使眼前有一條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,也會視而不見,也就是說,他們把當下的處境當作一種結局。

事實上,沒有什麼會因為一次的挫折而結束。不如把挫折當作一個軟墊,這個墊子接住了你,你便不會再往下墜。

當J·K·羅琳尋求協助,她開始理解雖然她所處的情況很糟,但卻不是結尾。當她把挫敗拋在腦後,她擁有的就是推升她的巨大潛能。嚐過失敗的痛楚後,我們可以轉移注意力。既然已經有個基座接住你,你便可以更明確、更有自信地前進。

 

「少」不見得是壞事

失敗可能讓我們失去許多資源,比方說,生意人如果經商失敗,可能就必須尋找新的收入來源,而在重新調整完成後,可能就必須先省省的過日子。

在高度發展的社會中,我們習慣不虞匱乏,但也很容易讓我們落入「少就是不好」的思維中。但事實上,當選擇愈多,往往也讓生活更複雜。比方說,噪音多了,專注力少了。娛樂多了,睡眠少了、荷包扁了。

心理學家司瓦茲(Barry Schwartz)對這個主題研究甚深。他解釋,儘管現代文化沈迷於多樣的選擇,但不代表選擇愈多就愈好。研究一再證明,選擇愈多,不代表我們愈能做出更好的決定。

 

限制可以激發工作幹勁和應變力

當J·K·羅琳回到英國,一開始既無工作,也似乎失去適應能力,但她文思泉湧,創作能力幾乎是過去幾年的好幾倍。

她將自己的創作能力歸因於簡單生活帶來的規律性。困頓的她,沒有太多事可以做,因此她早上起床,躲進咖啡店的角落。小女嬰沉沉睡著時,她就開始寫作。

生活的限制也驅動應變能力。當我們擁有許多選項,我們依循環境中既有的模式。資源多了,超越現狀的動力卻少了。

如果你想繼續向前,就必須跨越出既有的框框。你被逼著展現創造力,然後靈感油然而生。「限制」表面看來像是障礙,但如果你正確地利用它,「限制」其實可以讓你激發讓人驚艷的無限可能。

 

好作品不一定第一眼就能被認出

成功靠的是投入的心力能夠發揮成果,以及努力的貫徹。這不僅是關於創造出偉大的作品,也攸關我們為了成功,可以做到什麼程度。

書評幾乎一致認為J·K·羅琳是有天賦的作家,因為她能讓大部分讀者沉迷於她的想像力。

儘管如此,她並不是一開始就說服了所有人。《哈利波特》被英國12家出版商拒絕過,連吃1年閉門羹後,《哈利波特:神祕的魔法石》(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’s Stone)才被認為「值得印成書」。

時至今日,光是《哈利波特》首部作品,已經賣出超過1億冊,而系列作品銷售更是逼近4億冊,著實是全球銷售最好的系列作品之一。

 

只要願意持續不懈,成功機率會暴增

持續不懈的努力聽起來真的好膩,但如果J·K·羅琳在嘗試幾次遭拒絕後,就罷手了呢? 當然,持續不懈的努力,不是要人不管外在環境和條件,埋頭地幹。重要的是,我們必須時時檢查,並在努力的過程中保持平衡,不要讓夢想變妄想。

毅力很重要。被拒絕和失敗都是難以下嚥的經驗,但如果你基於理性的分析認為,自己的努力有價值,那麼請展現自己,一次又一次地嘗試,這是成功最有效的策略。

失敗有兩種,一種是暫時性的,另一種則是決定性的。前者發生在人生的任何過程裡,而它可以驅動進步。決定性的失敗發生頻率極少,但卻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,削弱我們的力量。

J·K·羅琳在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作家之前,她啃食著自己的難題。

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,可能澆熄我們的抱負和一切成就感。與失敗共處是一門沒有盡頭的功課,一個人要花好長的時間,才能在心理上做好準備。

 

撰文/張詠晴
Facebook Comments

Categories:大人物看板


admin